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服务商,集企业各方面资源为飞力达品牌优势作支撑,为客户设计并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为公司主要营业业务。多年来,公司凭借坚实的货代物流服务平台,积极向供应链物流服务拓展,形成以品牌商客户为核心的品牌商VMI、分销以及备品分拨中心管理模式,并逐步横向拓展形成了制造商VMI模式、供货商DC模式等供应链物流服务产品。
公司牢记“助力智造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实现客户价值主张”的企业使命,将“诚信、务实、成长、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贯穿物流服务中,立志成为“数据科技驱动的智造供应链管理专家”、“电子信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龙头”及“先进制造业可信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市场定位与业务规划设计、业务流程设计、信息系统模块设计、组织设计、硬件规划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公司对业务进行持续的梳理和优化,依据业务功能的不同,公司现已形成以供应链解决方案及仓储配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物流服务,以及以海运及空运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货运代理物流服务等为核心的一系列物流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打造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
公司综合物流服务以供应链管理及仓储服务为基础,通过构建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生态圈,为制造业客户提供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品牌商,一体化的、柔性供应链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通过物流协同平台和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计划、资源、需求协同,数据共享,为解决方案提供决策支持。该方案及服务是围绕仓储开发形成,贯穿入厂物流、生产物流、成品物流、售后物流,实现供应商、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到终端消费者的全链条服务,是基于精准运营和智慧物流技术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旨在可为客户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风险可控及货况可现,其操作模式主要为制造商VMI模式、品牌商VMI模式、DC模式、产品配送FTL、组装出货CKD、流通加工、仓库外包与备品备件分拨中心。
公司提供的入厂物流管理服务最重要的包含VMI/DC管理、CKD管理、循环取货及外租仓管理等。
品牌商、制造商的原材料仓,根据物权不同分为供应商的VMI仓和品牌商或制造商的DC仓,公司为多方客户提供原材料的收货、库存管理、出货及增值服务等,快速响应客户生产需求。具体操作模式可分为制造商VMI模式、品牌商VMI模式及供应商DC模式。
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主要面向制造商,实现其对零库存、零距离、零风险的物流服务要求,并满足制造商在配送时效与原料件包装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具有“一仓多HUB、多仓多HUB”的特点,主要面向品牌商以制造商和供应商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帮企业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优化资源和降低风险,实现其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DC(DistributionCenter分拨中心)模式,是在统一的物流据点向供应商提供流通加工、理货、配送等多种供应链管理的服务模式,满足供货商核心零部件的分拨需求。
CKD(CompletelyKnockedDown组装出货)是指公司依据客户要求,将原材料、零配件组成套打包出货至客户指定地点,并提供集货和分拨等服务,集约化运作,降低成本。
公司通过运输路线优化设计,专线整合运输,节省空车返回的浪费;公司按照每个客户订单需求,安排承运商按计划依次到达每个供应商处取货,然后送达工厂,使物料最大程度的及时供应,同时管理控进货量,保持较低的库存,节省成本,并最大程度实现JIT的供应。
物权为客户的物料,在客户厂内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公司提供仓库租赁、收货、库存管理、出货及增值服务,解决客户仓库紧张问题,具体服务包括外包仓接收送货并上架入库、接收客户清单备货、将货物运输至客户工厂、其他仓储服务等。
公司提供的生产物流管理服务主要包括厂内仓管理、线边仓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及FTL管理等。
公司派驻人员为制造商厂内提供物流管理服务,根据厂内物流服务的不同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厂内原材料仓、生产线线边仓、喂料上线、短驳运输、厂内半成品、成品仓管理等。
公司通过线边仓在原物料仓库和生产线体之间设立缓冲地带,为供应链中的领料、存储、发料、退换货等环节提供专业的仓储管理服务,从而大幅提高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准确率。
品牌商或制造商为满足其产品的维修服务需求,由公司为客户提供备品备件的进出口报关、运输、仓库的收货、库存管理、出货及增值服务等。
FTL(FeedingtoLine产线配送)模式是指制造商要求供货商以及物流服务商将所需要的生产原料件按照产线的要求分拣打包,并且按照配送时效交付给产线专门领料人员,该模式具有时效高、配送精度高、分拣精度高、订单密度高、信息处理迅速精确等优势。公司提供的FTL管理是根据客户生产需求按照约定的配送要求将材料单配送至客户端约定地点,旨在提高整个运输过程中对时间的优化管理和信息透明度。公司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以力争所有货物得到妥善保护,并且针对有特殊要求的货物设计各种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公司提供的成品物流主要包括半成品仓管理和成品仓管理。其中,半成品仓管理是指公司通过领先的物流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化的仓储管理,满足半成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移动的所需品批量,帮助企业完成生产计划的控制,满足生产制造的连贯性;成品仓管理是指公司通过打造智慧化自动立体化仓库,打造制造供应链的一体化协同,实现成品仓库的库位规划、交运控制,提供品牌商到销售终端的全流程运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各类货物的各种运输方式的全渠道服务。
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运输解决方案,实现门到门的公路运输服务,包括国内长途干线调拨、区域配送、市内配送、快递管家及跨境公铁联运,可配合整车和零担方式运营;通过TMS系统将提货、集运、转运等核心环节有效控制起来,旨在实现动态信息跟踪服务。
公司凭借健全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服务经验,设计最佳联运路线,将多种运输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形成灵活性高的多式联运解决方案,包括“门到门”、“门到港”、“场、站到门”等国际国内多种多式联运服务,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国际多式联运服务,签发提单或多式联运提单后,客户只要一次委托,货物便可一票直达全程,方便快捷,节省物流成本。
公司提供的售后物流主要包括备品备件中心管理及检测维修等。其中,备品备件中心管理是指公司为了满足国际品牌商对全球客户的备品备件流转需求,以及品牌商对国内客户的备品备件流转需求而为客户打造全球及国内备品备件中心,实现仓储服务、库存管理、报关、出货、运输的一体化服务,智能仓库和智慧化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备品备件可视化库存管理和运输服务;检测维修是指公司为客户提供液晶屏、HDD、主板等物件的维修,真空包装、外箱检视、功能检测等,以及RMA与不良品的处理等。
流通加工是根据客户个性需求,公司提供质量检验、个性重工、D/C管控、精细分拣、个性盘点等配套服务。
公司还提供供应链仓储服务外包,主要包括关务外包、代办服务、包干服务、物流/场地租赁,在分担客户事务、降低风险的同时,合理的节省客户进出口费用支出,有助于提高其关务操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提高核销的速度及其便利性,加快提升客户等级评定。
公司致力于提供一站式门到门国际网络服务,包括往返日台、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区域的国际精品航线服务;沿海和内河的国内航线服务;水水联运、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服务;区域网络化的海运拖车关检配送等配套服务;境外需求的特色增值服务。
公司与全球多家航空公司保持长期合作,拥有健全的空运服务网络,在国内主要机场均设有合作代理,同时,公司打造了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多条国际精品航线,为客户设计并优化跨境物流全过程方案,提供从国外门点、国际空运到进出口转关、仓储、配送等全程一站式的、高度灵活的客制化空运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多角度的需求。公司办理各类货物的航空运输,包括集中托运、门到门运输等;提供空、陆空联运等多式联运;代客户办理取货、送货、报关、清关和储存业务;承办各类物品的一条龙运输服务。全程货况跟踪,保证货物安全、及时送达,满足客户所需,完成客户所托。
公司的海运及空运物流服务覆盖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超过5年以上的代理机构超过30家。
报告期内,公司深耕对智造企业的物流服务,旨在助力智造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实现客户价值主张。公司持续对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关系梳理细分,分析同类客户共同的问题点和痛点,将客户分成品牌商、代工厂、核心零部件厂商、通路商等,通过对细分行业的研究,公司将在行业内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向同品类的客户进行快速复制。同时公司在汽车制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的行业研究和能力积累,不断形成行业解决方案,为公司持续的业务转型升级及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的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专业的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在近十年快速成长,逐渐从各大行业的幕后走向了前台。
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品牌商/制造商一般专注于产品设计、制造及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并基于发展策略,不同程度地外包供应链活动,以实现面向终端用户的产品交付,以实现成本、效率、服务的最优化。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即是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基于计划,实现上下游协同,并通过业务层面的资源整合、运营与管理,保障各环节活动的有序开展。但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虽总体体量较大,但单个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组织分散、信息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碎片化,同时,出于对产业分工及自身核心业务发展的考虑,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关注自身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对于其非核心业务的制造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部分则重视及投入不够,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明显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因此,随着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未来市场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的需求空间将非常巨大,未来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值得期待;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不同门类的成品、部件及原料等在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产线时效及品类数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对其所服务客户的行业属性有深入理解,并具备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运营资产和管理能力,同时,制造业的供应链相对较长且复杂,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需要提供智能及灵活的模式才能服务好客户的上下游,因此,总体来说,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进入门槛较高;此外,由于我国制造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还未形成行业巨头。相比之下,海外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发展高度成熟,具备成本和专业化的优势,国际制造业巨头往往选择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将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功能分包给合作方。中国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人才储备、技术水平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在集约化及智能化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产替代”及“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中国制造”逐步转向“中国智造”,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这个过程对供应链管理服务的集约化及智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行业的优秀企业向纵深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行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但成长方式发生较大改变,正在由重“量”的粗放型成长方式,逐步转变为重“质”的精益型成长方式,整个行业正处于产业整合,业务转型及技术升级的发展阶段。
目前国内成功实施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以信息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资金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以货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客户货物库存管理由公司具体负责,公司将更容易介入与货物流转相关的包括运输、配送、关务外包、分拣、贴标、重工、分销、备品备件管理、贸易执行等的整个供应链管理环节。公司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和现有的资源能力决定了公司可更加便利的依托先进的现代物流资讯体系,注重深入挖掘客户价值主张,整合各种产品与各项资源,研究设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物流服务产品,以货物流为切入点,从被动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到主动设计提供符合客户差异性需要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可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及仓库服务、海运、空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一系列物流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打造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
根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组织的排名,公司位列2020年度中国国际货代物流营业总收入第29名,2020年度中国民营国际货代物流营业总收入第13名,2020年度中国国际货代物流仓储业务总收入第7名,2020年度中国国际货代物流海运业务总收入第22名,2020年度中国国际货代物流空运业务总收入第24名;公司荣获的荣誉包括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颁发的2020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颁发的2020中国数字服务暨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国仓储及配送协会颁发的仓储金牌企业及五星仓库等;公司被北京普华正信国际信用评级评定为AAA级信用及资信企业。2021年10月,公司被江苏中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评定为AAA级资信企业。
面对后疫情时代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仍然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及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并充满信心,继续坚持战略定位并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出击,迎难而上,直面挑战。近年来,随着公司战略定位的持续明晰,重大战略举措的持续推出,公司在品牌与形象宣传、产品及服务完善、行业及区域拓展、流程及绩效优化、研发及数据整合,以及内控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均得以有效推进,并初见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在服务质量、客户范围、服务区域、订单数量等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同时,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周转效率及现金回款能力等均保持稳定并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1)在数据科技驱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数据科技驱动战略。一方面,公司与阿里云持续合作,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双中台建设,进一步推进业财一体化举措;另一方面,继续加快技术驱动及创新,不断推进智能化仓库建设,公司自动化仓储面积进一步扩充,并通过梳理RPA、OCR、算法等业务场景,推动小机器人自动化作业,协助改善人效比/费效比,如,西南区完成“5G+智能制造”无人化供应链共享协同平台升级及技术应用推广,昆山区智能仓库3.0项目完成软硬件联测及上线前准备,华南区稳步推进东莞电子元器件集散平台自动化仓库建设,实现自动化立体库管理,同时研究东莞自主的自动化立体库等,以加快核心区域智能仓的建设,叠加新技术和成熟技术的快速推广;此外,公司通过协同联想、世硕、名硕、双立人等客户进行智慧园区及智能中央仓方案规划及咨询管理,与客户一同加强和提升公司数据科技的复制及创新能力。
(2)在销售管理及大客户开发方面,报告期内,随着疫情对全球制造供应链的持续影响,中国制造业订单逐步增长,公司一方面加强销售管理,建立细分目标行业的开发、管理及跟进机制,并通过数据挖掘,完善客户画像,以进一步深挖客户自身以及上下游业务;另一方面,公司在确保存量重点客户的业务持续增长外,加强了对各重点行业的战略大客户开发力度,不断扩大及丰富目标行业客户群体,报告期内公司在电子信息行业,汽车行业,智能制造等行业等均有重要客户引进,并逐步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电子信息行业持续深耕,在立讯、大联大、泰科、VIVO、传音、MSI、SONY等客户中均有新增业务;汽车行业导入了宝马、蔚来、长城、吉利、伟世通、舍弗勒等头部客户的新业务。而在绿色新能源行业中公司积极为晶科、晶澳、天合光能、天赐材料002709)(宁德时代300750)供应商)、以及龙佰等客户提供供应链服务。在智能制造行业中,新增了海尔、通力电梯、特雷克斯等。另外由于公司专业的物流服务能力,也赢得百事、洪九果品、达能依云、强生等快消品类客户的青睐,拓展了新的业务版图。
(3)在运营整合、产品及网络建设方面,报告期内,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公司一方面围绕业务恢复和客户挖掘,加大产品建设,加强长江内支线的服务体系,积极与各大航司,船司,铁路局进行舱位保证和优惠汇率政策谈判,积极应对油价上涨和疫情影响,对大华东地区海运持续进行运营整合以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公司密切关注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关注客户向东南亚转移的供应链布局,重点加强保税关务产品的能力建设,积极提升重点客户项目的操作能力,加快案例复制,进一步延伸供应商业务以抢占先机;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完善国内网络建设,并加快海外网络建设,武汉、厦门已开展业务,新设合肥分公司积极推进中,泰国新公司设立,越南分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公司对欧洲,美国,印度,持续保持密切沟通,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4)在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合规与风险管理,继续严控成本费用支出,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并严控低负毛利客户,同时将激励机制从直属导向转变成双算导向,预算导向转变为预算与增量结合的双导向,促进产品与区域间双向协同;同时,公司统筹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对业务部门需求支持,以及对公司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转型的配合。
(1)从盈利能力方面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51.82万元及5,511.64万元,扣除2021年度上半年处置子公司股权对损益的影响,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27.43%及31.70%;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营业收入36.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66%,其中,在季度维度上,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46亿元及15.90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1.13%及0.21%,在业务结构上,综合物流服务及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28亿元及28.09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73%及30.62%;公司一直坚持差异化及标准化相结合的产品及服务战略,并积极面向智能制造企业提供包括综合物流及国际货代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其中,以海运及空运为重要内容的国际货代业务作为公司重要产品及服务,是综合物流业务的自然价值延伸,其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并将随着公司全球货代网络的逐步完善,以期在公司整体战略框架下为公司综合物流服务业务以更多的配合与支持,并共同带动公司整体业绩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物流业绩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重点在昆山综保区、西南区重庆、华南区东莞打造智慧物流园,建立共享物流中心,逐步打通上下游系统,实现数据业务联动,深入辐射并协同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的客户群体,促使各区业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华南区已经投入完成恒温仓及自动化仓库装修,该自动化电子元器件仓库可实现货物自动制标、贴标、自动上架、自动搬运、货到人拣选、自动合流等服务,从而提高了货物存储条件,加快了货物出入仓库速度,提升了供应链仓储服务竞争力,使得仓库的生产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进而新引进一批大客户促使业绩增长;报告期内昆山区部分大客户在第二季度受到国内疫情影响,制造业客户出现停产停工现象,导致昆山区综合物流收入在第二季度同比有所下滑,尽管如此,公司依然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整体经济韧性充满信心,依然按计划稳步推进自动化仓库建设,昆山区自建多层自动化仓库预计2022年下半年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实现货物层与层自动搬运、高度密集存储、自动集货、流通加工自动化、管理过程可视化等服务功能;报告期内西南区持续优化“5G+智能制造”无人化供应链共享协同平台,驱动多元场景融合,实现智慧海关、智能运输、智能仓储、智能交付一体化、数字化功能,逐步导入新客户,促使综合物流收入稳定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国际货代业绩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一直以来不断加快国内外货代网点建设,2022年在国内青岛、厦门、武汉以及越南新设分子公司,进一步开拓中南美、欧地、美加、中越、越美等海运航线业务。海运代理方面,公司于2021年已完成长江联运相关产品与国内多个支线口岸、近洋航线船东及太仓港直达日、韩与东南亚支线产品的市场调研与规划设计工作,2022年长江联运产品正式进入市场,实现和提升了港航合作效应,内陆海运业务量大幅增长;空运代理方面,公司加强了华北区在南美、欧美空运出口航线布局,吸引了新客户,拉动了空运业务量增长。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增多的情况下,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围绕战略目标,持续深耕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以及智能制造等行业主赛道上,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制造业及新能源行业客户营收同比均有较大增长。
(2)从偿债能力方面来看,报告期末,公司流动比率1.25倍,合并资产负债率57%,较上年同期有小幅变化,偿债能力指标总体保持稳定。
(3)从资产周转效率方面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年化应收账款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3.78次/年及0.98次/年,较上年周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公司在营收及经营性净利润保持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偿债能力及资产周转效率指标总体保持稳定及提高,主要是由于随着公司国际国内货代网络布局的逐步展开,以及供应链仓库物流设施的稳定投入,公司营收规模也逐步扩大,公司经营投入资金量也逐步增加,同时,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了集团资金池归集管理工作,加强了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力度,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回笼速度与往年相比有显著改善。
(4)从现金流量方面来看,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报告期内虽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值,但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回升,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与当期营业收入之比在2021年上半年、2021年下半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别为100.60%、102.81%及100.28%,三期平均为101.23%,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对当期营业收入的全覆盖,充分体现了公司良好的资金回款能力。
公司将在管理层、经营层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继续推进各项工作,以期公司的各项业务沿着既定战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深耕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二十多年,在诸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结构协同发展,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公司拥有较强的智能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公司拥有完善而灵活的VMI和DC服务模式,可满足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个性化需求;公司拥有大量丰富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优质服务资源;公司拥有大量国际国内知名优质的制造业品牌商、制造商、供应商等客户及合作伙伴资源;二十多年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深耕服务,为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公司拥有专注于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稳定且持续优化的管理团队及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公司业务结构协同发展,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 公司以货运代理和进出口通关等基础物流服务起步,逐步开发拓展精品航线、快进快出、关务外包等延伸增值类服务,凭借坚实的基础物流服务平台,公司积极向综合物流服务领域发展,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品牌商客户为核心的品牌商VMI、分销以及备品备件分拨中心管理模式,并逐步横向拓展形成了制造商VMI模式、供应商DC模式等综合物流服务产品。基础物流服务是综合物流服务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多年基础物流服务的积累为综合物流服务提供了大量优质客户资源,国际货运代理的精品航线能够保证综合物流服务客户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和成本优势;综合物流服务可带动和延伸基础物流服务,公司将主要资源配置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综合物流服务上,在综合物流服务衍生出的基础物流服务中,公司自主承做的比例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公司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创新性业务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基础物流和综合物流两大服务体系协同效应,是公司提供智能制造业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坚实基础。 作为专注于智能制造业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服务商,公司不断将创新服务模式与物流资讯管理系统的新技术成果引入智能制造企业物流服务领域,与供应链管理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智能制造业的品牌商、制造商和供应商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形成了以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为公司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服务的核心,与基础物流服务体系相契合,相互促进、融合式发展的独特运营模式。随着基础物流服务和综合物流服务的快速发展,公司加快推进两大业务的整合,业务协同效应日益显现,物流服务模式的研发创新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公司能够主动为客户设计并提供供应链方案及仓储服务、海运、空运、陆运及多式联运等全方位、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二)公司拥有较强的智能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 公司致力于智能制造业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不断将物流资讯领域新的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物流服务模式引入智能制造业服务领域,在物流资讯系统建设和智能制造业高端物流服务方面具备高技术服务优势,公司拥有一支人数及人员均较稳定的物流资讯系统研发团队,团队成员稳定且均拥有多年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经历,对制造业物流行业的信息流服务均有深刻理解,在仓储物流管理、货运代理及信息物流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技术储备。公司联合IBM、SAP打造强大的运营信息管理系统,国内各分支在统一系统集中作业,深度对接,快速反应,安全可靠,公司成功构建了业内先进的物流资讯平台。 物流资讯平台使用统一的应用集成、管理标准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权限管理。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集团营销管理系统,将集团范围内的客户资料、合同资料规格化、模块化,使其能够为其他信息系统所利用;构建集团营运操作系统、国际货运代理管理系统、报关报检管理系统、车队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场站管理系统,整合了集团所有业务作业资源,实现了从客户关系管理到物流实务营运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实时并行操作;构建集团商务结算系统、集团财务管理系统,快速准确地实现公司业务数据的汇集、审核、对账到转入财务系统处理;构建集团客户服务系统和客户自主服务系统,实现客户对货况跟踪、物流运作绩效、电子商务方面的支持。 长期以来,公司物流资讯系统研发一直坚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客户具体应用需求为导向,将物流资讯建设作为公司重点投资方向。公司组建以信息管理与物流服务模式研发为核心的技术中心,通过运用资讯手段在业务模式、操作支持、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构建支持货运代理、VMI、DC、重工、分销、备品备件物流等多种业务协同的资讯体系,借助RF和GPS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形成了内部的“物联网”体系,实现了对货物流转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有效提高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公司依托内部完整的资讯系统支撑,多次通过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加工区等各地政务平台的资格审查,将内部系统与政务平台进行对接,提高了作业时效,完善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 除了内部资讯支撑系统构建,公司在资讯服务模式方面也进行大量创新,将资讯服务作为优质客户服务的重要环节,长期保持与智能制造业高端客户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关注客户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为基础,不断开发及应用满足客户个性化物流资讯需求的物流操作和管理资讯系统,如影像识别技术、自动化流水线技术、拣货机器人、无人叉车、AGV、视觉盘点及智能终端等,并对现有平库作业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引入自动化智能立体库,同时,为重点客户配备专职的资讯项目经理,主动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资讯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仓库作业效率与管理能力,从而能够有效绑定智能制造业产业链前后端客户,实现多方共赢。此外,作为交通部首批获取无车承运人资质的平台公司,公司还充分利用平台功能实现人、车、货的供应链上下游高效协同,无缝对接,公司顺应“智能生产”的时代趋势,全面提升自身的物流能力和管理水平,以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产业变革: (1)智能生产:公司可帮助客户实现智能生产,提升其操作效率及准确度。通过影像识别技术,系统自动制标、贴标;通过视觉识别技术,系统自动复检。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可实现货自动到人,减少搬运和暂存时间,物流动线)自动化智能立体库:货到人拣选,最大限度优化拣货模式,现场作业一个流,作业有序。操作效率及仓库利用率提升,高速、精准入库及出库。 (三)公司拥有完善而灵活的VMI和DC服务模式,可满足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个性化需求 (1)公司拥有完善而灵活的VMI和DC服务模式,凭借安全高效的库存管理设施和高技术的物流资讯系统支持VMI、DC服务模式的高效可视化运作,能够完成公司、海关、制造商三方业务数据自动交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JIT配送。 (2)公司具有较强的跨区域协调能力和多仓运营能力,能够为不同客户管理不同区域多个仓库,实现物流中心和各区域仓储中心之间的统一调配和库存实时控制。 (3)公司目前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不同行业客户系统地管理着上万种原物料,积累了大量精细化物流仓储管理实践操作经验,包括完成多个供应商采购、存储于不同环境、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实现高效配送等环节。 (4)公司VMI、DC服务模式具有优良的地理位置,如公司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等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供应商和制造商客户,具备一般用料及急需原物料快速配送的时效优势。 (5)公司通过积极开展保险兼业代理业务为客户购买足额货物仓储及运输保险、建立先进的安保监控系统和配送运输安装GPS等方式,为客户仓储财产安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此外,公司还积极通过开展TAPA-FSR类管理认证和国际权威机构的BSIISO9001-2000的质量认证(可控制差错率在1‰以下),同时引入精益六西格玛统计工具和“5S”现场管理法,加强对出入库货物控制与管理,真正实现仓库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有效降低公司仓储保管风险。 (6)公司VMI、DC服务模式弹性灵活,可以实现365天×24小时通关服务,除确保每天固定时间配送外,还为客户建立了缺料补货、不良品退换、追加料、返修重工及余料管理等特殊情况下相应的操作流程。 (7)依托公司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较完善的信息资讯系统,公司在传统的VMI、DC模式上叠加了FTL、CKD等特色增值服务,能够满足客户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四)公司拥有大量丰富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优质服务资源 公司深耕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二十多年,拥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相关资源,包括海运及空运航线、仓储及运输网络等,这些优质资源成为公司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坚实基础。公司拥有较全面的国际国内服务网络,海外服务网络覆盖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布局多个自有分支。 (1)在海运服务方面,公司的国际航线大洲,拥有欧洲、美国、日台、东南亚等多条海运精品航线大洲的主要港口,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设有分公司,其他国家拥有协议合作代理。公司签约全球主要30多家船公司,拥有多家船东的一级订舱代理资质并签订NVO合约,公司高层及船东高层定期及不定期进行互访交流,保证业务的顺畅性及异常的快速处理。公司拥有国内主要沿海和内河港口的国内航运,国内8大港口全覆盖,在青岛、天津、太仓、上海、宁波、深圳、广州等口岸自有分支公司,其他口岸均有协议合作代理,公司与泛亚(COSCO)、中谷、安通等多家主流内贸船东进行战略合作。同时,公司的报关服务、运输服务、仓储服务及覆盖国内主要口岸的自有及外协内装箱仓库服务资源可为海运服务协调配套;此外,公司亦可拥有如新疆干线/沪太通/宁甬支线及中欧/中亚铁路等方面的业务资源。 (2)在空运服务方面,公司拥有完善的国际空运网络布局,依托CX/BR/CI/PO/RU/UA等航司打造出多港口出境航线,其中精品航线包括中国台湾线、中国香港线、东南亚线、美国线等。在国内空运方面,企业来提供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的进出港全程门到门服务,门到门服务最快时效可达到18Hs。同时,公司的报关服务、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等资源可为空运服务协调配套。 (3)在陆运服务方面,公司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及客户国际产业布局,通过公路、铁路、公铁联运及铁海联运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中欧跨境、东盟跨境、中港跨境等多线路的跨境运输服务;通过建立核心区域转运中心,打造覆盖全国省会城市的B2B2C运输网络,并依托转运中心,以TMS系统为管理工具,有效控制提货、干线及配送各环节,实现全程监控,实时反馈。公司拥有丰富的海关监管车、集装箱卡车、中港运输车等自有车队和外协车队资源以保证充足的运力,公司与全国近29个省份的代理签订配送协议,实现门到门服务。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城市配送的主要运输工具,在集中模式下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广泛,公司已将新能源车投入使用,为客户提供绿色环保的城配。公司还与9大主流快递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集成各家优势区域和产品,通过智能快递管家系统,帮助客户实现一套系统、一个窗口、智能分单的智慧化管理,降低客户的管理成本,让客户体验合同物流的专属服务,享受标准快递的优势服务。 (4)在仓储服务方面,截止2021年年末,公司在全国拥有或管理着超过88万平米的仓储资源(不含在建),包含保税仓、非保税仓及自动化仓库,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仓储服务网络,公司通过对仓储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智能化实施设备、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专业化人才团队的应用,打造出行业领先的智慧仓库,实现智慧物流技术在智造供应链的率先使用。 (五)公司拥有大量国际国内知名优质的制造业品牌商、制造商、供应商等客户及合作伙伴资源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尤其近年来公司通过定位于服务优质品牌商的大客户业务策略,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不断向智能制造业相关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积累了众多智能制造业知名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涉及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精密仪器及通讯信息等行业。 (1)知名优质的客户对于物流服务商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但由于替代成本较高,其合作忠诚度同样较高。 (2)知名优质的客户更倾向于与合作关系密切的物流服务商共同成长,将新的物流需求输送给物流服务商,有利于公司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变化趋势,设计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业务模式,并复制拓展至其他客户,保持公司业务模式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3)服务好知名优质的客户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行业知名度,便于公司新客户的开发以及新业务的拓展。 (六)二十多年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深耕服务,为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品牌效益 公司深耕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二十多年,在为各类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供应商物流管理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积累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得到市场的认可。 (七)公司拥有专注于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稳定且持续优化的管理团队及丰富的行业经验 公司拥有一支稳定、专业而高效的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团队,公司管理层一直致力于现代物流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目前,公司核心经营管理人员中,从事物流经营管理10年以上的超过95%,从事物流经营管理15年以上的占75%,他们能够准确把握物流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公司物流发展战略,使各项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及全球供应链阶段性的冲击给公司未来业绩带来波动的风险 2019年年末爆发的新型肺炎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并已对全球经济及全球供应链体系构成了阶段性的冲击。从总体上来看,在物流方面,制造企业受供应链瓶颈影响产能,导致产量和销量下降,疫情严重国家的零部件无法按时生产,商品无法及时运输,影响到企业的交付能力以及履约能力;在资金流方面,疫情恶化了投资环境,动摇了投资信心;在信息流方面,冗繁的出入境管制措施使得贸易通关时间延长,信息传递渠道受阻,全球供应链将会面临延迟、中断甚至部分断裂的风险,特别是对位于供应链中下游位置的发展中国家和生产链较长的汽车、机械设备、电子制造以及计算机等行业影响较大。 目前,海外疫情防控逐步放开,产能反弹,国内部分制造企业产能预计将出现外迁,国内订单将逐步减少;近期国外通胀及加息并存,可能导致欧美日消费市场收缩,采购订单下降;全球供应链瓶颈仍然突出,油价高企,将大幅增加物流供应链企业运营成本,各种原材料以及运营成本将持续增长,其中燃油成本将显著大幅增长;同时人力成本也将增长明显;国内经济受疫情影响,各地封控,在国内疫情反复和动态清零政策的拉锯中,公司客户将面临人员招聘困难、业务开拓受阻,销售增长乏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停工停产的风险。 这一国际国内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可避免的对公司未来经营带来一定影响,公司未来业绩存在波动的风险。但公司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前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综合优势充满信心,公司坚定地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中国制造业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是短期的,其影响是阶段性的,随着新冠疫情推动5G、“云”经济等产业的快速增长,将加速推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高端化转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将加强与公司客户,特别是品牌商大客户的联系及沟通,建立更加紧密的客户协同机制,及时了解全球疫情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力度及方向,及时传递全球物流疫情影响信息,协助客户做好全球物流规划,同时,及时调整公司业务策略,依据客户变化的物流需求及时做好全球疫情下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公司也将把握危机中的有利因素,将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公司的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资讯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将资讯服务作为优质客户服务的重要环节,进一步保持与智能制造业高端客户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关注客户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为基础,不断开发及应用实现用户个性化物流资讯需求的物流操作和管理资讯系统,以公司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客户服务能力,降低全球疫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风险。 2、全球IT制造业下行风险 公司深耕IT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超过二十年,在IT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方面有较大优势,公司核心客户及主要收入利润来源于IT制造业,公司的发展状况和经营业绩与全球IT制造业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目前全求IT制造业呈现持续下行趋势,且国内IT产业呈现西迁趋势,公司将面临经营业绩波动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在继续服务好IT制造业客户的同时,将积极拓展其他相关智能制造行业的物流服务,将IT制造业物流服务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相关智能制造行业,以扩大服务行业及服务对象,降低行业及业务集中的风险。 3、跨行业发展及新业务拓展风险 公司在深耕IT制造业物流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业务领域及运作模式,不断尝试将在IT制造业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向其他相关智能制造行业复制,重点聚焦电子元器件、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精密仪器、医疗器械及快递消费品等行业,并同时探索仓库外包管理、关务云、供应链协同等新业务项目,为公司业务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积极准备。但由于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有较强的行业属性,不同行业及客户个性化需求差异较大,公司面临对新的行业物流特性及新的业务模式理解不透、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及尝试失败等风险。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将加强IT制造业物流的经验总结及呈现,持续进行物流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开发;另一方面,公司将加强对相关智能制造行业物流特性的研究,加强相关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在探索新业务及新模式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及科学的论证,按内部决策流程进行谨慎地决策。 4、企业扩张带来的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量及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公司积极拓展营销网络,完善业务网点,为提高与客户沟通结算的便利性并满足海关监管要求,在各业务区域设立多家分支机构。子公司、分支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公司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决策贯彻执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如果公司不能在服务网络拓展的同时完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将面临一定的管理风险,公司的品牌效应和管理优势可能无法在各个分支机构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同时,各分支资源相对分散和单一,存在市场开拓困难和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的可能。 应对措施:公司已依据《公司法》、《证券法》、《公司章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建立了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内部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加大人才引进和管理层培训力度,提高公司管理层素质、管理水平从而降低管理风险,适应公司扩张需求;同时,公司对业务板块和区域板块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为分支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不断提升分支盈利能力。 5、政策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保税货物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业务开展受国家有关保税仓库管理规定及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法规的管理,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加快发展非保税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市场和赢利点,提高公司对政策的应变能力。 6、汇率风险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仍有呈现双向波动趋势,由于汇率的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增加了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汇率出现大幅单向波动,对公司的业绩会造成较大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高度重视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公司将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近年来,公司通过增加与国外客户的境内公司直接结算的方法,规避了部分汇率风险,进一步强化了汇率风险防范意识。未来,公司将在减少外币储汇的同时,通过签署远期外汇合约或货币互换合约的方式来达到规避外汇风险的目的。 7、物流信息系统研发、运行风险 为了配合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客户复杂且个性化的需求,以及公司数据科技驱动的战略要求,公司搭建和应用了诸多信息系统和技术。市场及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变化使得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同样面临技术与服务快速变化的挑战。公司信息系统涉及的技术种类繁多、迭代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以及未来业务需求的变化可能引发一定的信息系统风险。同时,公司多年的潜心经营积累了大量数据,虽然已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管控机制,但仍存在一定的因人为或系统引发的信息安全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完善各项信息系统管理制度,通过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记录的形式实施闭环风险防控。不断加强人员风险意识宣导、人员操作规范培训。
最新数据亮了,科技板块拐点向上!AI浪潮拉动需求,两大行业显著复苏,净利增速王出现
饮料龙头逆市大涨!盈利环比持续提升股揭秘,这些低市盈率个股砸出“黄金坑”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着力做优做强重点产业链 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
证监会副主席陈华平:将在证券基金期货行业纠治拜金主义、“炫富”等不良风气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