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快递 > UPS国际快递
发布时间: 2023-12-26 来源:UPS国际快递

  中关村软件园位于首都北京市海淀东北旺,两期面积2.6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专业化园区,是北京建设世界级软件名城核心区,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体系成果的展示窗口、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关键节点、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源头。

  1999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将重点规划建设“一路、一城、一园、一网”,其中的“一园”即国家级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诞生不久的中关村软件园就成为了北京市唯一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这一国家级双基地。历经近20年建设发展,中关村软件园公司把最初的双基地,建设成为拥有几十项由国家部委、北京市授予的产业荣誉园区,成为中关村乃至全国范围的最具特色的专业园区和最为亮眼的一张名片,是创新驱动的排头兵、大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成立近20年来,园区从始至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开发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以及践行绿色、低碳创新园区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快速提升自主科学技术创新的良好产业ECO,为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率先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园区先后被国家相关部委等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首批智慧园区试点单位”、“创新人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中关村信用示范基地”、“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园(软件园)”、“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数十项基地或荣誉,并于2017年12月荣获第二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

  高端产业布局园区。园区集聚了在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国防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行业应用领军企业,体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层次地融合,代表了战略性新兴技术创新国家队水平。园区始终站在行业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新型IT服务产业等方面率先形成全国领先的特色产业集群,拥有高度的产业话语权和技术主导权,呈现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形态。

  总部企业云集园区。截止2019年底,园区集聚了联想(全球)总部、百度、腾讯(北京)总部、新浪总部、滴滴总部、亚信科技、科大讯飞(北京)总部、华胜天成、文思海辉、博彦科技、软通动力、中科大洋、启明星辰、中核能源、广联达、IBM等700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总部经济达80%以上。在园从业人员达9.45万人,总产值2870亿元,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6家、上市企业(含分支机构)65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12家、收入过亿企业80家。园区每平方公里产值1104亿元,园区2.6平方公里上的单位密度产出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高端人才汇集园区。园区共有47人入选中组部“国务院特殊津贴”、“青年千人”、“长江学者”、“高聚工程”和“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等共计120人(151人次),拥有两院院士14人。

  自主创新是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体系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环节。自主创新也是园区不变的发展灵魂。随着园区产业环境和服务的逐渐完备和优化,企业取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成果争相潮涌。2019年,园区研发经费共投入311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10.8%,知识产权共计55779项。企业共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励4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科技成果转化481项。

  园区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专业化、低碳化运营。入园企业均是从事软件产业各环节研发企业,具有高端、高效、高辐射,微能耗、零污染的绿色低碳化特征,每万元GDP消耗0.0087吨标准煤,仅为北京市平均值1.5%(引自201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统计报告)。

  在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园区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采用轻资产、强服务的运营模式推进中关村“走出去”战略。

  在京内,成功与通州、朝阳、石景山、大兴、门头沟、顺义、平谷等区县签署合作协议;在京外,我们成功运营了开封、廊坊、太原、潍坊、呼和浩特、大同等地的中关村创新中心或人才基地,并且与几十所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了高校双创基地。我们既有中关村在创新载体、创新资源、品牌影响等方面的优势,又有来自各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我们正在凭借综合性的优势,形成中关村与各地区创新基地的示范和引领效应,成为当地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区。

  园区以市场化运营机制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为重要指引,组建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公司,建设新机构、汇聚新要素,不断的提高人才服务、产业服务和项目支撑的专业化水平,产学合作成果显著,与国内30所高校开展合作育人,从企业需求出发开展高校科研成果对接服务;与多地政府合作共建“高端双创培训平台”,成为服务拓展的新模式。

  中关村软件园热情参加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互联网+大赛项目,通过产学合作资源对接,促进中关村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与高校展开全方位合作,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引领示范作用。

  扩大视野,利用全球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深化合作,加快发展是园区实施全球创新融合战略的首要关键路径。中美方面,世界知名跨国公司IBM、汤森路透等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被纳入全球产业布局,成为全球高端研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以方面,园区与以色列孵化创投机构建立“中以国际合作技术创新转移中心”,共建了中以创新基金,并且设立inno hub中以孵化器,成功在园区引入以色列创投孵化模式,同时与施拉特、海淀园和以色列亚洲商会签署《中以创新花园合作协议》;中芬方面,园区联合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与芬兰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在建立“中芬国际技术合作创新中心”,成功搭建中芬双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并实现成功运营;中印方面,与印度TCS的合资公司成功落地园区;中英方面,与英国国际贸易部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打造中英科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平台;同时园区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与巴西、德国、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法国、葡萄牙、印尼等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园区企业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目前园区共有33家外资企业,出口规模达133亿元,国外分支机构数量达226家,外籍员工达3606人,其中非华裔外籍员工567人。园区本土企业创立TD-SCDMA、McWiLL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等多项国际标准。联想、百度、广联达、华胜天成、启明星辰、博彦科技、文思海辉等入园企业开展多起国际并购,以全球视野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园区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国际合作与融合创新重要基地。

  作为卓越的高科技专业园区发展商,中关村软件园在十几年的探索中,构建了包括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和产业服务的六大生态要素,打造适宜企业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园区积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构建了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品牌化和创新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园区科技服务体系。

  目前,中关村软件园正围绕着从原始创新、孵化加速、规模化发展再到资本市场放大的全生命周期,搭建以科技产业为核心、以空间运营为产业载体、以股权投资为资本纽带、以专业科技服务为联结支撑的立体生态服务体系,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注册到上市的全链条服务。中关村软件园正在进一步探索新型的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新型创新合伙人机制,做长创新链,做强服务链,延长价值链,打通资本链,形成高精尖产业链。另外,中关村软件园把打造科技资源大数据平台作为驱动创新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以及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撑,通过主动推送、精准服务,为各类双创主体提供个性化的数据资源服务。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新时代下,伴随着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和由大变强的趋势下,中国软件园区进入了升级发展的崭新阶段。软件园明确制定“中关村软件园未来产业规划”,要持续成为大信息产业的创新前沿;集合入园企业特色产品和解决方案优势,共同将园区打造成智慧园区的试点和示范;要进一步打造乐享创业的科技人文环境,在科技、创新的形象基础上,还要增添时尚、人文、活力的标签,让软件园成为开心工作、乐享创业的家园。

  面向未来,园区将一如既往地提供更高质量科技创新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本区,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伟大征程中,实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 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其英文名称缩写是“TEDA”,音译为“泰达”,创立于1984年12月6日,位于天津市区以东40千米,为天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是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曾经连续16年位居第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渤海湾西侧,属于海积平原,地形属于退海滩地,以前曾为盐田。地面平均高度为2.5米,为东高西低。

  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曾经连续16年位居第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渤海湾西侧,属于海积平原,地形属于退海滩地,以前曾为盐田。地面平均高度为2.5米,为东高西低。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托京、津,辐射三北,其所在的环渤海区域是一个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市场容量大、购买力高的黄金地带,具备发展工商业的良好条件。以“21世纪现代化国际工业新城区”为目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塑造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投资环境。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区域。

  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3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投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以雀巢、SEW、诺和诺德等跨国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电子通讯、食品、机械、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经济飞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综合实力在全国5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成为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世界范围评选出的一百个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天津开发区也榜上有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骄傲,在世界的出口加工区中也堪称典范。

  根据跨世纪的宏伟战略,以“二十一世纪亚洲最大、中国最好的现代化工业区”为目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次创业”已奏响了序曲,新一轮投资环境、城区环境、人文环境等全方位园区综合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管理现代化为支撑,城市现代化为标志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将会呈现在世界的东方!

  2018年12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第3。

  2020年1月17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前30名。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Dalian High-tech Industrial Zone),简称大连高新区,1991年3月经国家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东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和自主创新的平台。

  它位于大连市区西南部,占地153平方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公里,海岸线%以上,依山傍海、草木葱茏,生态良好,交通便利。下辖凌水、龙王塘2个街道,人口21万人。它是大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科技兴市的示范区,也是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目前注册企业5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家、出口型企业超过380家,IBM、惠普、爱立信、戴尔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

  大连高新区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为主导,发展以网络及电子商务、动漫游及文化创意、生命科学、设计、新材料和新能源、智能制造、科技金融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唯一的“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中国首家“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以及中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等国家授予软件产业的所有荣誉。2013年,高新区荣获“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高地。

  大连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平台。基础设施齐全、创新创业体系功能完备,拥有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国际孵化和二级孵化于一体的特色孵化网络体系。拥有近百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申请及授权总量居大连市首位。

  大连高新区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区,同时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呈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目前该产业已拥有企业1220家,收入达到1108亿元。规划建设有大连软件园、七贤岭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河口国际软件园、黄泥川·天地软件园和华信软件园等多个专业软件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力、规模和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大连高新区注重生态与人文环境的打造,追求人、自然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是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绿色园区。

  多年来,大连高新区以“又要高、又要新”为发展目标,紧扣“创新”、“创业”两大主题,发展成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中创新能力最强、特色产业最鲜明、经济建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展望未来,大连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优先发展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的工业设计、网络和动漫游产业,科技金融、教育培训、总部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契机,全面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整合国内外两大市场资源要素,加大企业引进和产业培育力度,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2018年,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并。园区又分为七贤岭产业化基地、海外学子创业园、软件园、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龙头分园等发展区域。

  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前身为上海浦东软件园发展公司,1998年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由原信息产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承担“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上海浦东软件园园区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上海浦东软件园建设的主体。2007年,公司启动进入资本市场工作,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成功地召开了股份公司创立大会与股东大会,改制成立了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在各级政府和股东单位的支持下,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以滚动开发的模式先后打造了郭守敬园、祖冲之园、三林世博园、昆山园、三林园。园区一流的办公研发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创新发展环境,以及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进驻。自2000年开园以来,园区入驻企业、就业人数、产值规模及上缴税收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公司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进入途径,实施品牌战略的资源扩张,推进“三商战略”(即专注软件信息产业商务空间的开发建设商、专注软件信息产业的集成服务商、专注软件信息产业的科技投资商)的实现。

  上海浦东软件园是上海乃至全国的软件产品、技术和人才的集散地,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配套、共性的技术支撑平台、良好的企业服务体系、必要的生产力要素市场、完善的企业创新与孵化机制、强大的产业集群力量,从而成为可供居住、学习、工作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生态社区。

  上海浦东软件园,超前的发展意识、科学的规划设计、恰当的运营机制,造就了园区一流的办公研发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和创新发展环境,通过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集成服务,以及国家与地方产业政策聚焦的支持,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的进驻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浦东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园区视察工作。

  上海浦东软件园紧紧围绕产业核心环节重点布局,打造产业链成长引擎,构建产业链重要支撑体系。经过多年布局优化,园区主导产业涵盖服务外包、移动互联网、芯片设计、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文化创意和行业应用等多个领域,示范和引领作用日渐显著,园区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持续升级,结构日趋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园区共有企业1391家,其中入驻企业562家,注册企业829家,从业人员3.8万人。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552亿元,上缴税收29.4亿元,软件出口7.6亿美元。

  2010年9月,南京被国家工信部授予首座“中国软件名城”称号。2011年8月,为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以打造“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意见》(宁委发〔2011〕39号)文件,中国(南京)软件谷正式成立,规划总面积73平方公里,整体属于雨花台区范围,是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雨花台区委区政府管理。一直以来,软件谷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牢牢抓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契机,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2019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同比增长16.1%,占全市比重达35%,软件谷是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现代通讯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2017年6月,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的雨花台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全省唯一一个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特色的示范基地。2017年9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软件名城工作会议上,国家工信部信软司、江苏省工信厅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国(南京)软件谷创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2017年11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战略部署,南京雨花台高新区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正式挂牌成立。2018年5月,国务院督察组对雨花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对我们的三条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高度聚焦软件产业的发展理念;二是专业特色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三是以服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政策保障体系。2020年3月,软件谷被国家商务部等部门评定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软件谷共分为北园、南园、西园三大园区。北园:依托华为、中兴、三星、步步高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通信软件及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研发基地。南园:以中兴三区、亿嘉和等企业为支撑,聚焦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业态。西园: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依托,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服务产业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截止2019年底,软件谷集聚涉软企业27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及世界软件百强企业15家,中国软件百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及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32家,集聚涉软从业人员超过27万人。近年来,自主培育主板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现已形成了“四大创新产业集群”,包括以华为、中兴、三星、亚信等为龙头的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产业集群;以富士通南大、江苏润和、诚迈科技、中新赛克等为引领的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以满运软件、欧飞、千米网、蜂云网络等为支柱的互联网产业集群;以亿嘉和、中科创达、维沃、华捷艾米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打造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0余个;集聚各类众创空间35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累计签约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4家,2019年新增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6家,落地机构孵化引进企业200余家。

  下一步,软件谷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战略部署,以及雨花台区委区政府“五城共建”工作要求,加快推进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软件谷的软件业务收入将力争突破2100亿元,涉软从业人员超30万人,全力当好雨花台区“五城共建”排头兵、主阵地,积极争创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标杆区、示范区。

  雨花台高新区于2017年11月成立,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北园片区9.3平方公里,南园片区2.7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核心区,是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2017年雨花台区依托高新区核心载体入选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雨花台高新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已形成了“四大创新产业集群”,包括以华为、中兴、三星、亚信等为龙头的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产业集群;以富士通南大、江苏润和、诚迈科技、中新赛克等为引领的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以满运软件、欧飞、千米网、蜂云网络等为支柱的互联网产业集群;以亿嘉和、中科创达、维沃、华捷艾米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2019年6月,市委市政府发布《2019年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雨花台区集聚独角兽及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位列全市第一,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总数达40家,位列全市第三,其中雨花台高新区集聚独角兽企业1家、培育独角兽企业17家、瞪羚企业16家,共计上榜34家。

  2019年全年,雨花台高新区实现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670.42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5.45%,两项指标位居全市15个高新区(园)首位;省高企培育入库企业265家,通过认定高企210家,通过认定高企数量位居全市前列;累计签约落地新型研发机构14家,累计通过市级备案12家;在2019年度全市高新区(园)年度考核评价中蝉联二等奖。

  截至目前,雨花台高新区拥有科技企业近1000家,其中上市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248家(软件谷421家);落地运营新型研发机构14家,通过市级备案12家;集聚各类众创空间3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家、市级17家,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18家,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集聚和培养国家级人才19人,省级人才64人,市级人才364人,形成了海内海外、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多结构人才体系。

  下一步,雨花台高新区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战略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强化“五城共建”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从创新群落、要素集聚、互动协同三大方面,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及服务体系,不断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高新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发布公告,认定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等12个园区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是集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物联网产业园,目前已聚集了400多家从事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应用技术研发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数字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产业园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高端服务为先导的“服务+”整体出口,带动杭州服务外包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升级。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数字安防产业)、浙江省首批建设类高新技术特色小镇、浙江省经信领域标杆小镇、浙江省数字化示范园区、省级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2019年,产业园服务贸易出口额19.87亿美元,占滨江区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0%。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占据主导地位,累计出口19.2亿美元。

  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合肥省市城市西部副中心,毗邻市政府和新桥国际机场,独拥“一山两湖”,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

  经过26年的奋力建设,培育了以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安科生物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集群,建有集成电路(芯之城)、智能语音(中国声谷)、生物医药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区内企业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603家,自主培育上市公司18家,在146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6位。

  2017年2月2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高新区召开,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作为该中心的核心区,合肥高新区承载“参与全球竞争,创新引领未来”的战略使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按照中心“4+4+N”的战略构架,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个领域,参与和推动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联动层四个层级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超2万家,其中多数为科技型企业,集聚形成了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70%。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位优势突出。北接4E级新桥国际机场,南临4A级紫蓬山森林公园,东距合肥高铁南站约10公里,西至六安市区仅半小时车程。合淮阜高速、长江西路高架贯穿而过,地铁2号线号线直通市中心。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完善,“七纵六横”骨干道路体系全面建成,拥有合肥七中、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安医附院高新医院、砂之船奥特莱斯等优质配套,坐拥“生态绿肺”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柏堰湖、蜀西湖交相辉映,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科大国创、安科生物等领军企业,形成了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区内市场主体3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852家,自主培育上市公司22家。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教资源丰富。集聚了中科大高新园区和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69家,战新产业领军人才127人。区内建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建成众创空间37家(国家级12家),孵化器19家(国家级9家),加速器8家,孵化面积300万平方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基金150余支,总规模超1600亿元,提供天使投资、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助保贷、上市融资等全方位、全周期的投融资服务。

  合肥高新区牢记嘱托,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合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创新产业为灵魂,聚焦重点,集中发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全区专利申请11519件,增幅达70.58%;专利授权数3865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均居全省各县区第1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62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3家,同比增长42%,20多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

  由中科大潘建伟团队主研的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亮相,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首次成功实现。安徽科大国盾量子通信公司支撑“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16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世界首条长距离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中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成功磁场强度世界第二稳态强磁场装置。

  中国电科38所“魂芯一号”填补了我国高性能芯片国产化空白,打破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四创电子研制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上舰服务我国首艘国产航母。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自主研发的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治疗系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射频腔系统、降能器系统和超导磁体三大核心部件顺利实现国产一体化全覆盖。

  合肥芯碁微电子LDI设备打破高端集成电路装备国外垄断;合肥皖化电机公司 “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启动系统再循环泵”填补国内空白;美亚光电三维口腔CT实现高端口腔医疗器械零的突破。

  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晓曼”成为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交互的银行服务机器人;中国电科38研究所博微太赫兹公司研发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人体安检仪,产品已在新疆反恐一线全面部署,成为守卫人民公共安全的“反暴恐”新利器。华米科技发布世界上第一款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支持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手环——米动手环7;合肥联睿微电子公司研发的可穿戴超低功耗锂电池保护芯片BX100填补国内空白,功耗功耗仅为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10。安徽克洛斯威智能乐器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首台软硬件一体化互联网智能钢琴,构建了“智能硬件+线验馆+音乐教育大数据”为一体的音乐教育生态,颠覆传统钢琴及传统钢琴教育模式。阳光电源在全球率先推出1500V组串逆变器,逆变效率、功率指标等全球领先,就在当年,公司的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由阳光电源开发并供应逆变器的淮南潘集40MW漂浮式光伏发电项目于2017年4月建成并网,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让昔日的采煤沉降区变成水上发电站,实现了产业升级与生态建设的有力融合。

  厦门软件园包括软件园孵化基地(一期)、软件园产业基地(二期)、软件园(三期)。 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按照国家级软件园规模设计,总用地1.06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63.64万平方米,容积率1.367,建筑密度21.5%,绿地率55%,停车位7116个,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软件园之一。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也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港口都市。享有“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盛誉。它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厦门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创业的厦门、和谐的厦门,正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的目光。

  1998年9月厦门市政府为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推动厦门经济发展,投资兴建厦门软件园,它是一个专业化的高科技园区,也是展示厦门市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今的厦门软件园已成为厦门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吸附器,海峡西岸软件产业聚集的热土。

  厦门软件园已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开发国家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基地、中国高新区人才厦门国家高新区实训基地、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多个国家级荣誉。厦门软件园一直把促进软件科技成果转化、培养软件企业和企业家作为园区发展宗旨。在发展模式上,以结合厦门的区位优势、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现状和目标为基础,立足海西对台湾省的各方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以建设“国内一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有影响力软件产业园区”为发展目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服务措施,建构招商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物业服务五大服务链,园区产业发展重点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C设计、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企业业务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芯片设计、动漫游戏等领域,吸引了三五互联、易联众、美亚柏科、科华恒盛、翼华科技、正航软件、台湾客服、中娱文化、水晶石科技、青鸟动画、雅马哈信息等企业入驻,已成为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经济增长点。

  当今世界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生产力新的增长亮点,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厦门的优势地位是摆在厦门人面前的新课题。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号称“海西软件梦工厂”的厦门软件园,以其精心打造的诸多优势,吸引着众多软件企业在厦门软件园走上创新之路,快速发展。

  舞龙头,海西经济写新篇;求先行,鹭江两岸涌春潮,在海西发展新形势下,厦门软件园顺势而为,在更广阔的空间平台上,以软件园为核心载体,形成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集聚区;以软件研发机构、高等学校为主要载体,构建软件创新孵化带;以高等学校民办职高为重要支撑,建立多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这一符合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的软件产业空间布局,快速、全面推进厦门软件产业的发展,厦门软件园将成为傲立海西潮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厦门软件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是厦门软件园的招商引资、管理与服务单位,承担了火炬高新区转化软件成果、培植软件企业、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任务。

  厦门软件园是国家科技部授予的22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也是由国家外专局批准的、国内第一个国家级软件开发引智基地。厦门软件园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好的软件园区”为发展目标,立足于完善产业综合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服务三大支撑体系,以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C设计、动漫游戏、服务外包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软件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基地。园区已汇聚了一批在信息产业界有影响的软件骨干企业,并拥有大量颇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软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成立于1995年11月,1997年3月齐鲁软件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7月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外专局认定的“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

  园区自2003年建成技术支撑平台后,一直不断升级完善,涵盖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测试和应用、外包服务、动漫集群渲染等在内的软件开发全过程技术支持环境。近2年,园区还新建和扩建了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动漫集群渲染平台、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平台、基于通信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虚拟技术实验室等行业应用技术支撑平台,累计投入近2亿元。同时,园区已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2~3条155M国际通信出口专用通道,以完善和提升“软件出口绿色通道”服务功能,从而更好地与日本、欧美等国家开展服务外包业务。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园区于2003年4月建立了齐鲁软件园国际合作联盟(ICA),成为国内最早的服务外包行业联盟。截至2011年6月,联盟企业近70家,主要由园区的服务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组成。在协调各种资源的同时,园区还借助联盟章程对联盟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从而遏制了企业恶意竞争和恶意挖人的现象。

  园区坚持“校、企、园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并形成国际培训国内化、国内培训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路子。

  齐鲁软件园占地面积6.5平方公里,按照“山、水、绿、园”的设计理念,秉承“人文、自然、科技”设计思想,已建成23万平方米的孵化区,入驻率80%以上;产业小区32万平方米;企业研发区105万平方米;企业研发基地27万平方米;电子产品生产基地40万平方米;人才培养基地15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含住宅)80万平方米。为企业创造了优裕、舒适的现代办公空间和发展空间。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园区”的标准,园区正在规划建设160万平方米的“齐鲁外包城”,重点发展软件、数据处理、物联网、呼叫中心、设计与创意、测试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游戏动漫等离岸和在岸外包业务,同时兼顾引进外包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训、金融、商业和生活服务配套。

  齐鲁软件园坚持“营造环境、拉动产业、促进发展、共同提高”的园区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产业拉动、园区规划建设、企业服务三大任务,突出了人才集聚、技术支撑、产业国际化、集成联盟四项重点工作。齐鲁软件园经过10年的发展,现有413家入园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到315家,经科技部认定的骨干企业9家,11家企业通过CMM认证,从业人员19000多人。自2000年以来经济指标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2005年软件园入园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244亿元。软件园通过为企业打造“人才平台、技术平台、企业联盟”的服务环境,在2005年10月国家基地综合排名中齐鲁软件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位,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2008年齐鲁软件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园区的招商引资指标创近年新高,完成合同利用外资640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73万美元,合同利用市外资金预计5.37亿元(7900万美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预计完成5亿元。多家重点企业落户园区。其中外资企业包括中讯软件、泰华名气通、新通亮特、百利通、嘉博实业、日本UNISYS、日立信息(日立情报)、日立华胜、美国优创等;内资企业包括北大众志、力创赢芯、东方道迩等。

  截止2008年年底,园区人才培训机构总数已达到10家,年培养能力达到5000人,全年共培训学员3803,其中毕业2341人,893人进入园区工作。组织企业在网上设立“齐鲁软件园企业招聘专区”,总计37家企业参与园区统一招聘,并成功招聘了1159名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端人才。

  全年组织园区企业申报项目243个,累计获得了国家、省市信息产业、科技、国家商务部、省市外经贸等部门的各类资金5699万元。其中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资金项目705万、济南市软件产业发展资金项目375万;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27万、省市区科技计划项目2056万元;国家商务部外包扶持资金720万元、山东省外包扶持资金630万元、济南市外包扶持资金786万元。组织园区4家企业通过了CMMI认证;帮助企业完成著作权登记115个,软件产品登记126个,软件企业认定20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6家。

  园区的产业规模膨胀明显提速。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亿元,工业企业利税10.5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1亿美元,海关统计软件出口额1580万美元。全年新增入园企业40家,过亿元企业9家。2008年,山东共有海尔、海信、浪潮、中创等11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百强,其中济南的6家企业为齐鲁软件园入园企业。

  截至2011年,齐鲁软件园入园企业已超过千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2011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20亿元,其中软件收入458亿元,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园区企业中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网上登记的达140余家,业务范围涉及软件开发、数据录入、地理信息处理、动漫、生物医药和设计外包等领域。服务对象涉及日本、美国等国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如NEC、日立、三洋、大和、NTTDATA、夏普、UNISYS、NASTAQ、美林证券等都与园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广州CBD,即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CBD),是中国三大国家级中央商务区之一(另外两个为北京CBD与上海陆家嘴CBD) ,包括天河北、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三大板块,主要服务于珠三角经济圈,是华南地区最大的CBD、唯一的世界商务区联盟成员、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已成为华南地区总部经济和金融、科技、商务等高端产业高度集聚区。

  天河CBD是中国300米以上摩天建筑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广州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最密集的区域,拥有跨国公司总部13家,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以及140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184家项目机构,境内500强企业20家。辖内有甲级写字楼118栋,营业收入超10亿元、税收超1亿元的楼宇48栋,税收超10亿元的楼宇15栋。2016年,广州天河CBD产值达2700亿元,居全国第一位,比第二位的北京CBD高出近千亿。目前,广州天河CBD发展势头良好,发展能级和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正在逐渐向洲际级CBD演进。

  2016年,广州天河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27.7亿元,高出深圳南山区的20.5亿元、北京海淀区的11.6亿元,在全国三大科技强区中位列榜首 。截至2016年底,已有160家世界500强在天河区投资218个项目,占广州市55.6%。广州市认定的总部企业达111家,占广州市30% 。目前在广州投资的外资企业达2.7万家,28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近800个项目,其中120家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广州。2018年11月26日,广州市天河区因绿色CBD建设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发展创新范例”。2020年4月,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入选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海南生态软件园是“海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被工信部等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科技部等部委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作为海南“一岛一区两园”省级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十二五”期间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重要平台。园区规划控制面积3000亩,坐拥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根据“三生态”、“四平台”、“特色产业布局”发展思路,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数字文化创意、IT培训等产业,打造颇具特色的打造颇具特色的生态微城市。

  自2011年以来,入园企业数达到362家,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印度NIIT、中软、长城信息、久其软件、展创光电等企业落户园区。入驻工作人员超4000人,园区建设初具规模,2013年园区园区实现产值93.3亿元,2016年园区实现产值230亿元,贡献入库税收11.2亿元。

  2014年11月1日,由海南生态软件园与腾讯共同携手打造的海南省首家以互联网游戏、动漫产业为主导方向的开放式创业平台“腾讯创业基地(海南)”正式启动,启动当天即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48家企业集体与海南生态软件园签约入驻园区及腾讯创业基地(海南),共同开启互联网创业免费时代。2019年7月,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近两年来,园区紧抓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为主导,创建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重点发展数字文体、数字健康和数字服务等业态,培育和发展千亿级数字产业。

  园区是落实中央赋予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作为我省重点产业园区,海南生态软件园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园区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屡上新台阶。

  成都天府软件园是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及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核心区位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四川自贸区核心区,周边10平方公里为成都高新区重点规划的国际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目前,天府软件园已成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工信部认定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团中央认定的“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成都)”,也是目前四川省内唯一同时获得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团中央认定的创新型科技园区。除核心区外,天府软件园着力构建“一园多点”空间布局,致力于向高新区乃至成都市产业聚集区输出专业化管理,提供一站式企业招商、人力资源、创业孵化、品牌营销等解决方案,把园区产业服务、产业促进、运营管理模式和经验辐射到更多的产业功能区,助力推动成都市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2015年7月,工信部课题组发布报告,成都天府软件园荣获“中国骨干软件园区第3名”。2017年3月,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进行的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成都天府软件园区域品牌价值415.62亿元。2017年12月,成都天府软件园获批工信部第四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品牌。目前,天府软件园已成为中国西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西部创新创业的核心聚集区,是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重要基地。

  天府软件园核心区自2005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经吸引了包括IBM、SAP、EMC、飞利浦、马士基、西门子、爱立信、Dell、Wipro、DHL、普华永道、NCS、Garmin、阿里巴巴、腾讯、宏利金融等众多国内外有名的公司及财富世界500强落户。目前,园区已形成软件产品研制、通信技术、IC设计、移动互联、数字娱乐、科技金融、共享服务中心等几大产业集群,涵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VR/AR等热门行业,并成为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在华战略布局的重要选择地和全国知名的创新地标。

  在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客天堂和国际人才城行动引领下,结合园区优势资源,天府软件园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型的创业孵化服务。天府软件园创业场成立于2007年,是天府软件园旗下的移动互联网新型孵化器,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活跃最重要的双创载体和平台之一,成都创业孵化的引领者。2015年,荣获科技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称号,2016年,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为“2016最受喜爱孵化器”。

  创业场现有孵化场地3.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项目1200余个,现孵化团队260余个。目前,已建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多层级孵化模式,提供包括孵化工位、联合创业空间、独立空间等多形式众创空间,形成覆盖资金、人才、圈子、市场、创业辅导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5C”培育计划。截止目前,创业场已成功孵化医联(Medlinker)、极米、咕咚、Tap4fun、Camera360、TestBird、狮之吼(LionMobi)、麦子学院、鲁大师等众多国内外领先的企业和手机应用,以及银河帝国、王者帝国、斯巴达战争、三剑豪、帝国塔防3、花千骨、忍者萌剑传、战地风暴等月流水过千万的手机游戏产品。

  同时,根据成都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高新区人才工作部署,园区为公司可以提供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咨询等全方位的人才服务。通过天府人才行动 “城市行”、“校园行”和“海外行”等系列活动,长期在成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重庆、西安、武汉、哈尔滨等地开展招聘活动,并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开展海外人才招聘活动,在美国硅谷、韩国首尔、德国法兰克福、瑞典斯德哥尔摩、加拿大多伦大等地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每年开展各类人才活动上百场,吸引专业人才4万余名,协助企业招聘各类人才5000余人。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管理类、技术类、语言类、法律类等多种在线教育课程。在人力资源咨询方面,设立人力资源研究所、HR菁英荟,每年向公司可以提供人才咨询服务1000余次,开展HR活动20余场,发布专业调研报告10余份。 2020年4月,天府软件园入选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